[二〇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全球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創新科技中心,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如何在發揮香港既有優勢的前提下,通過區域協同與多方合作,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此背景下,由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與騰訊公司合作舉辦的「未來經濟 數智先行」研討會,於3月28日下午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成功舉行。是次研討會邀得香港及內地多位政、商、學界專家擔任發言嘉賓,現場受邀出席人數逾300人,均為本港業界相關人士。各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分享獨到見解,引領聽眾深入思考香港如何在數智經濟的浪潮中把握機遇,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

「未來經濟 數智先行」研討會
「未來經濟 數智先行」研討會

研討會開場由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張志剛先生,GBS,BBS,JP代表主辦方理事會致歡迎詞。

張志剛先生
張志剛先生

其後,研討會分上下兩節展開。第一節的主題是:乘「數」而上——完善數字金融工具與數據跨境流通。本節由國家數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數睿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及行政總裁 楊德斌先生,JP擔任主持人,嘉賓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區毓麟先生,JP;特區政府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WeLab Bank董事局主席 陳家強教授,GBS,JP;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官 黃莹博士。

區毓麟先生首先提到當前香港與內地之間資金、信息跨境的需求正快速增加,跨境貸款的場景十分豐富。在此背景下,通過數據跨境流通方案的創新,做好跨境徵信工作,不僅可以幫助銀行妥善做好信貸風險管理、加快審批流程,更可以幫助企業或個人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和支付較低息率。就此,金管局正加快推動跨境徵信合作,已經與中國人民銀行簽訂了《關於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未來將逐步增加試點,進一步便利企業開展跨境業務。展望未來,一個成熟的數據跨境流通體系,還可能會惠及跨境支付結算、跨境理財通、數字資產與代幣化等業務領域。

區毓麟先生
區毓麟先生

陳家強教授在發言中,強調數字金融最大的價值是解決支付的問題,香港可以重點關注包括穩定幣在內的數字金融工具,在個人和企業跨境支付過程中的應用。在Web 3時代,穩定幣具備追蹤交易過程及反洗錢的功能,香港應關注其在跨境交易、場景開發等方面發展。此外,陳家強還提到當下市場主體的金融需求變化很快,要通過數據的跨境安全流通更好地滿足這些新的需求。

陳家強教授
陳家強教授

黃莹博士隨後介紹了在數據跨境領域三個最新的技術方向,均是數智經濟未來發展的重點。一是聯盟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強調數據擁有方在不用給出自己的數據的情況下,也可進行訓練得到模型。二是數據交換(Data Exchange),ASTRI支持本地平台型科企,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技術,提供清晰而便利的信息流,令行業之間的互動更緊密。三是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三個技術方向通過強調可信任、去中心化及可擴展性,幫助釋放數據應有的價值。

黃莹博士
黃莹博士

在第一節的討論環節,楊德斌先生在總結三位嘉賓發言的基礎上,提醒社會關注香港在未來國際金融科技發展中的角色,要支持國際企業將其海外業務的信貸評估等環節放在香港,通過發揮香港的平台角色為其提供附加值,便利其開拓國際市場。以更開放的態度、更完善的監管能力,不斷探索包括穩定幣、Federated Learning、人工智能在內的各類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近年不少公司來到或是返回香港設立區域性總部,顯示出國際企業對香港未來發展的信心。

楊德斌先生
楊德斌先生

第二節的主題是:向「智」而行——佈局數字基礎設施與前沿技術創新。本節由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副會長、阿里雲智能(亞太北區及東南亞)資深顧問 車品覺先生,JP擔任主持人,嘉賓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商業戰略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岩教授;超聚變東南亞地區部總裁 楊智添先生;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數據技術與智能治理中心聯合主任 劉東教授。

第二節研討開始後,楊智添先生的發言以《AI+技術平權時代下的多算力技術創新發展》為題,他表示,隨著DeepSeek打開AI技術平權時代,掀起城市與企業的智能體變革浪潮,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超聚變有幸受益於大灣區科技創新集群,並作為智慧城市聯盟的一員,將繼續支持香港參與大灣區網絡、算力、數據一體化,打造世界級的液冷 AI 算力基礎設施與國際標準,以簡易好用的多樣化算力共建香港的智能體時代。

楊智添先生
楊智添先生

徐岩教授隨後圍繞人工智能、創新、倫理三者的結合發表演講。他引用著名計算機科學家Nicholas Negroponte的說法:世界的基本元素一個是原子,即實體物質,另外一個是比特Byte,即數字信息。數字化的改造過程,一方面使得實物具備了數字的影子,另一方面將實體的市場地點轉變成智能化的數字空間,此外還不斷推動產品向智能服務轉變。面對AI技術帶來的準確性、問責性、可解釋性和倫理四個方面的挑戰,徐岩認為,可以使用技術手段在設計之初就提出一系列完備的倫理指引,再輔以非技術手段,即法律、標準等。

徐岩教授
徐岩教授

劉東教授的發言緊扣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到當前大量高價值的私有數據尚未能充分流通。香港依託「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境內關外的特殊地位,有條件藉助數據空間(Data Space)這一新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數據樞紐。今年1月,劉東教授牽頭與國際數據空間協會(IDSA)合作成立了「國際跨境可信數據空間-香港站」,希望發揮新技術、新模式的優勢,為香港國際數據樞紐的建設提供分散式隱私保護與可信的跨境數據流程動的技術支撐。

劉東教授
劉東教授

討論環節,車品覺先生在提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時,認為應該重點關注三個要素,即purpose、control和feedback,三者之間的關係在倫理判斷和技術開發中都非常重要。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制度優勢,以及國際化的特點,從數據的供需到應用場景,都具備相當優勢發展數智經濟。

車品覺先生
車品覺先生

活動最後,騰訊戰略傳播中心總監 廖芳莉女士代表本次研討會的支持機構作總結發言。她提到AI的發展與人的關係,是每一位普通市民最貼身的體會。基於此,騰訊始終把技術如何賦能和惠及用戶,作為技術發展的重點。今年初DeepSeek出現後,騰訊第一時間將DeepSeek和混元兩個大模型接入「騰訊元寶」,致力於藉助最新技術和算法的迭代,推動AI平權。數智經濟時代,騰訊已經在香港開設了三個數據中心,未來也將在醫療、智慧港口、金融服務等領域繼續深化與香港業界的合作。

廖芳莉女士
廖芳莉女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