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年六月一日)由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承辦的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合會(簡稱「智庫聯合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簡稱「智庫聯盟」)戰略合作協定簽署儀式暨「推進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與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專題論壇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智庫戰略合作協定簽署儀式
粵港澳大灣區智庫戰略合作協定簽署儀式

香港中聯辦研究部、澳門中聯辦研究室及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政廳、省社科聯、暨南大學等單位負責同志,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團結香港基金等20多家香港智庫,思路智庫、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等6家澳門智庫,以及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等10家內地智庫負責人共70余人參加了活動。

香港中聯辦原副主任楊健
香港中聯辦原副主任楊健

香港中聯辦原副主任楊健宣佈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合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簽定戰略合作協定。對於智庫聯合會和智庫聯盟以往的籌備組建和未來的工作開展,楊健主任用「來之不易,大有可為」予以高度概括。兩家智庫聯合機構自2019年以來,歷時四年,經歷五個重要節點,終於迎來今日的戰略合作。楊健主任表示,兩家智庫聯合機構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接下來要加快制定工作計畫、建立工作機制、確定合作項目、推進研究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快推進貢獻豐碩研究成果。

香港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執行會長、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香港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執行會長、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

香港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執行會長張志剛認為目前對於智庫界的發展而言是「時機恰當、形勢大好」。他表示,大灣區既有產業鏈完備、對外開放的「地利」,又有三地專家學者「親如一家、共同努力」的「人和」,智庫聯盟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可以借力於「大灣區速度」的支援,獲得很好的發展機會。希望兩家智庫聯合機構共同努力,助力大灣區融合發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啟宇認為,兩家智庫聯合機構的成立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助力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指出兩家智庫聯合機構在為大灣區建設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粵港澳三地智庫及專家學者深化交流合作提供平台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基於兩家智庫聯合機構對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三個「當好」的希望:要切實當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要善於當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播者,要努力當好促進港澳學術、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對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的出席表示了熱烈歡迎,並對大家長期以來對暨南大學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他介紹,2020年12月,為進一步加強港澳問題研究和港澳人才培養,暨南大學整合法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和相關單位力量,成立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研究院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積極向中央統戰部、廣東省委等上級部門建言獻策,智庫研究成果直接服務高層決策的效果顯著。他表示,暨南大學將繼續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及暨南大學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進一步加強港澳問題研究及港澳人才培養,助力大灣區建設。

 

香港特區政府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介紹,政策組自成立以來,根據行政長官的要求,在深入推進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加快推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系統分析世界局勢變化,以及全面掌握本港民心民意等方面展開工作,致力於為香港政府提供可行性戰略思想以及政策建議。他表示,兩家智庫聯合機構開展戰略合作,有利於加強三地資訊共用,助推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產出,政策組非常重視並期待未來與大灣區智庫專家展開更多交流合作,為大灣區建設出謀劃策。

 

香港中聯辦研究部部長雷海秋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推進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兩家智庫聯合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恰逢其時、意義重大」。他對兩家智庫聯合機構的未來發展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發揮平台整合作用,為提升大灣區發展能級提供堅實智力支撐;二是加快形成協作研究合力,促進成員間研究成果與資料資源的開放共用,形成更多高質量成果為中央和三地政府決策服務;三是加快形成人才培養合力,構建多元化的智庫人才培養環境,實現智庫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四是加快形成對外傳播合力,面向世界擴大粵港澳智庫產品的傳播廣度、深度,共同講好「一國兩制」和大灣區故事。

 

澳門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表示,兩智庫的戰略合作對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競爭力、影響力、軟實力,促進粵港澳三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並對兩家智庫聯合機構的未來發展提出堅持高站位把牢正確研究方向、聚合強資源形成三地研究合力、寫出大文章講好大灣區精彩故事三點建議。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合會會長、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執行院長孫彧介紹,過去一年,智庫聯合會主辦了多場重要學術論壇活動,不斷加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研究資訊資料庫,為成員提供優質服務;多次承擔中央及廣東省相關部門的專項研究任務,產出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未來兩智庫將以合作協定的簽署為契機,進一步整合各自研究力量,加強聯繫和凝聚共識,常來常往,以心相交,形成「親如一家」的關係,推動三地智庫交流合作達到新的水準,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及區域各項重大戰略。

 

隨後的專題論壇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9位專家學者聚焦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大議題作了交流發言,總結提煉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建設經驗,探索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協同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和推進方案。各位專家的主要觀點摘編如下: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認為,北部都會區可成為推動香港融入和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平台,用好北部都會區不僅可以壯大香港創科等新產業、為香港經濟增添新動能,也能助力國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他認為目前北部都會區面臨國家視角定位模糊、沿用舊有新市鎮開發模式、缺乏成熟產業政策、土地建設週期很長、香港工程建設能力薄弱,以及勞工短缺問題等挑戰。建議可以將大河套科創核心區、黃金內灣香港段經濟走廊和東部口岸走廊組成的「一心兩廊」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先導區域,加強香港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互動合作,創新開發模式,引入產業發展,力爭在5至10年間有大型合作項目落地。

 

香港利豐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張家敏提出,北部都會區建設應當本著更加高效、包容的理念,重點建設順應全球未來趨勢和市場發展趨勢的行業。他建議由國家主導,在香港北部都會區和深圳河套地區之間規劃出由香港、深圳合作建設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為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奠定現實基礎。該合作園區內應當學習澳門橫琴「一線開放,二線管住」的模式運營,且應當規劃好統一的稅收方案。

 

廣東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圍繞「加快推進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全面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提出兩點認識。首先,香港北部都會區可以極大的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支點,以創新引領推動大灣區要素資源融合貫通,尤其是高水準開放紅利,對於提升新發展局的戰略支點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前沿競爭的最新發展方向,對香港北部都會區和大灣區內地都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次,香港北部都會區作為大灣區全面對接世界高水準的創新環境、科技環境、營商環境、金融環境以及商務規則的區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藍本,香港北部都會區和灣區內地將會成為全面對接融合的載體和平台。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志峰從「四共」新體制穩步推進、深合區的治理體制、放權賦能促進創新要素高效發展三個方面總結了當前橫琴深合區的發展經驗。他表示,深合區在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合作新體制下取得了很多制度規則銜接的創新和突破,為大灣區新一輪建設區域協作機制探索和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協同發展以及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提供了經驗借鑒。其中,粵澳雙方聯合組建的深合區管委會實行三主任制,由粵澳雙方行政長官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委派人員共同擔任,下設執行委員會承擔招商引資、產業導入、土地開發等職能,這一系列創新制度舉措為深合區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路徑和政策保障,也可以為大灣區跨境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提供啟發。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就香港北部都會區創新科技與先進製造業發展如何破局,提出真知灼見。針對當前香港創科產業存在的企業投入研發占比低、成果轉化率低、資本偏好性低等問題。總體解決思路應當在發揮香港國際化優勢的前提下與內地雙向互動、資源互通。具體路徑可從項目、市場和機制三方面入手:一是項目方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輔之以改革香港土地開發流程,重點引進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先進製造業並實現項目落地;二是市場方面,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市場一體化,促使大灣區科創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高效流動對接;三是機制方面,從政府和專家兩個途徑加強內地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督導會和資委會、創科發展委員會的機制對接。

 

澳門學者同盟副會長、澳門理工大學教授婁勝華聚焦於橫琴深合區管理體制創新探索問題,認為橫琴深合區管理體制的創新應當以適應琴澳一體化發展需求為導向,發揮橫琴粵澳混合管理機制的制度優勢,通過在橫琴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中引入澳門特色管理制度,吸引澳門居民遷居橫琴;推動橫琴和澳門深度經濟融合,借助澳門廣泛的國際聯繫與影響力,增強橫琴的經濟發展動力;吸收粵、澳兩地各自管理制度優勢,形成獨特的新型制度體系,推進橫琴實現制度變遷。他建議,就未來橫琴深合區共管,一是要儘快形成深合區管理機構的統一事權,保障橫琴深合區事務統一管理;二是增強雙首長間的協調性,明確深合區管委會的上級領導機構的性質;三是制訂統一的管理制度,為深合區決策、管理、執行機構的運作奠定統一的制度基礎;四是要加強數字政務建設、發展線上辦公。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認為,從整體把握大灣區建設規劃,新界北部位於策略性位置,整個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發展的轉捩點,也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重要轉捩點。關係北部都會區發展的三個關鍵包括:一是通過交通基建加強新界和深圳的聯通;二是讓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三是發展新產業,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整個北部都會區核心建設應圍繞新田科技城進行,可從兩方面借鑒新加坡經驗,將其打造為香港矽谷。首先,通過招商引資吸引龍頭企業進入,從而帶動整體發展。其次,在土地分配和開發方面,也可考慮靈活安排。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鐘韻基於區域合作理論和新區開發理論,解析香港北部都會區的開發建設。她認為,區域合作無疑是加快地區建設的策略,但區域合作中重要的因素是合作的政策環境,並借助軟體的關鍵字聚類為香港都會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闡釋。香港北部都會區承載了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科創發展網路的功能,未來將成為香港與深圳深度協同的區域。如何通過新的框架載體融入國內,甚至是國際的創新網路,是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過程應當思考的問題。香港北部都會區作為新區,在規劃中應當注重政府和市場的動力協調。對此,新區開發設計的空間時序,功能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如何整合,如何實現預定的發展目標與功能定位,這是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香港天大研究院研究員楊毅龍就人口特徵與產業特徵兩方面介紹北部都會區(北區和元朗區)的現狀與特點,得出就業崗位短缺是阻礙北部都會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的重要結論。因此,在北部都會區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堅持以人為本,均衡產業發展,他對此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各個諮詢委員會必須具有廣泛代表性;二是早介入、早洽談、早準備;三是先安置,後拆遷;四是吸引龍頭企業落戶,連帶發展多元產業;五是在土地開發方面可以適當引入私人和原居民參與;六是對土地作更完備規劃。

 

(完)

本文內容整理自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