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項目/報告
研究計劃
本中心的研究計劃分為五大組別,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法律,及文化。本中心近期進行的研究課題舉隅如下:
(一)「新經濟形勢下港珠澳大橋對香港的影響和機遇」研究
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巨型跨海通道全長約49.5公里,起自香港大嶼山,經至珠海/澳門口岸區,通過珠海連接線與京港澳高速公路相連。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將使香港與澳門、內地合作跨入一個嶄新時代。港珠澳大橋從設想提出到竣工,歷時逾30年。近年來,國際和內地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策略都發生很大變化。因此,大橋建成時的效用、客貨流量以及所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機會,亦與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香港方面來說,有必要對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對香港帶來的經濟影響和機遇作一個新的評估,以把握大橋帶來的新機遇。2015年7月
(二)「新經濟形勢下「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仲裁中心」研究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至0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把香港發展為一個可解決國際商貿糾紛,特別是亞太地區內糾紛的國際仲裁中心。本研究回應社會對香港發展國際仲裁服務的關注,通過深入訪談與對比分析,提出相對新加坡的政府主導模式,香港現有的政府與國際仲裁中心的互動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與靈活性。對於香港發展為區內的國際仲裁中心,本研究認為更為關鍵的是積極發展與大中華區內其他仲裁中心包括內地,澳門,台灣的仲裁中心的合作,並為內地仲裁中心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實質的支持。同時,有必要拓展現有的國際仲裁中心的場地,以適應對香港仲裁服務日益增加的需求。此外,可積極考慮修改香港現行的仲裁條例,制訂更切合用家需要的既能規管本地仲裁又適用於國際仲裁的條例與程序。
(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轉型與升級」研究
香港的航運產業一直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更明確提出要「支持香港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可見香港的航運產業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然而,香港的航運產業尤其是碼頭貨運,正面對內地港口迅速崛起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升級轉型迫在眉睫。本研究借鑒歐美發展航運中心的經驗,提出香港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大城市,地價和工資都較很多從事航運業務的城市為高。未來香港的航運產業,應朝著與現代航運有關的航運交易、金融保險、船舶註冊與管理等服務業的高增值產業轉型,並努力發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四)「香港輸入內地家庭傭工的可行性、社會意義及經濟效益」研究
本研究旨在就香港輸入內地家庭傭工的可行性、社會意義及經濟效益作出研究。目的包括:評估香港輸入內地家庭傭工方案的市場需求;評估方案對香港與內地短期或長遠的社會意義及帶來的效益;探討方案所涉及與可能引起的各方面問題,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或解決辦法;及對方案的具體執行程序提出全面的政策建議。
(五) 醫療融資計劃方案-就業人士全民醫療保險計劃
面對人口老化、科技進步引致醫療成本上漲,以及公眾對醫療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等挑戰,解決香港醫療融資問題已刻不容緩。本中心建議推行“就業人士全民醫療保險計劃”,為解決醫療融資問題提供實際而靈活的框架,引進社會保障元素,將部分薪俸稅稅款轉化為購買綜合醫療保險計劃的保費。計劃的資金來自受僱人士的入息及僱主的供款,僱員的供款可全數從薪俸稅中扣除。計劃對社會各機構及各階層人士均是利多於弊,能有效解決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的情況。本報告包括一個具持續發展潛力的融資方案,對巿場上主要醫療保險計劃的分析、比較,以及一套可行而切合受僱人士需要的綜合醫療保險計劃,是研究香港醫療融資問題的參考資料。
(六) 成立「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基金」的建議
泛珠三角概念由廣東省政府於2003年8月正式提出,隨後立即得到其他省份的積極響應。目前,泛珠三角11個省區政府部門間的合作機制已大體建立並進入落實階段。但泛珠三角在各個領域內的合作項目在資金籌集方面還停留在單個省(區)對單個省(區)的招商引資或合作,尚未有多邊的,甚至全區域範圍的金融合作。本研究建議成立「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基金」, 為泛珠三角在各個領域的合作籌集資金,通過提供優惠貸款、聯合融資及其他服務,為區域合作機制的運作和區域發展政策的施行提供資源,推動區域層次的、多邊的金融合作。本研究報告分析了成立「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基金」的背景、目的和意義,並借鑒了國內、國際經驗,探討了基金的資金來源、業務活動、使用領域、運作和管理方式。
受外間委託或獲贊助的研究項目
本中心受外間委託或獲贊助的研究項目計有:
(一)「傳媒時事輿情研究」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按時提交每週報告及別報告。每週報告綜合過去一週有關政府施政及與公共政策相關的輿情,以及有關的評論和分析。特別報告的選題由中央政策組確定,觀察主要政治、社會和民生等議題。(2012年至2014年)
(二)「國情國策」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按時提交報告,為幫助特區政府及時了解並準確把握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發展方向及重要決策。(2013年至2014年)
(三)「推動廣東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研究目的包括:考察廣東企業目前「走出去」的整體情況及未來「走出去」的意向和實際需求,分析目前廣東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的現況、經驗及面對的困難,並結合「走出去」的重點產業的分析,提出推動廣東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的策略和政策建議。合作單位: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2012年)。
(四)「如何使香港成為亞太區的航運中心」
本項目受香港保險業聯會委託,就如何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把香港定位為主要的航運中心,以有利於香港航運保險業、相關金融業的發展,並就此向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政策性建議。合作單位:香港城市大學航貿金融研究中心。(2012年)
(五)「香港航空業:當前的挑戰與未來的應對」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目的為對目前香港航空業所處的行業發展現狀,相關經濟形勢,與珠三角的合作關係以及政府相應的政策支持作出評估,為下一階段航空業發展提供政策依據。合作單位:Strategic Access Limited。(2010年)
(六)「雲南省參與東盟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進展及香港的角色」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研究目的包括:追蹤2006年以來雲南與東盟以及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在重點領域合作的最新發展;檢討滇港合作在過去幾年的成效和不足;審視香港在雲南與東盟以及GMS中面臨的機遇和可扮演的角色,探討香港的應對策略及方法。合作單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2009年)
(七)「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以區域發展及廣東省為重點)顧問研究」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及其對香港的影響(以區域發展及廣東省為重點)研究計劃進行研究。研究目的:(1)觀察內地,特別以區域發展(包括長三角、環渤海〔尤其是京津冀核心區〕及東北地區)及廣東省為重點的重大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趨勢;(2)分析上述發展對香港的影響;及(3)就策略及應對方法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建議。(2006年至2007年)
(八)「泛珠三角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福建、江西、湖南及海南顧問研究」
本研究亦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泛珠三角區域中的福建、江西、湖南及海南四省進行有關之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顧問研究。研究目的:(1)觀察該四省(包括其主要城市)的重大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2)分析該四省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對香港的含意;及(3)就策略及應付方法向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建議。(2006年至2007年)
(九)「香港外匯基金投資項目建議」研究
本研究乃受香港中華總商會委託,就現時外匯基金的投資項目作檢討及建議。目的包括:檢討現時外匯基金的投資情況;參考海外國家/地區的相關經驗;探討建議方案的執行內容,可能涉及的問題,並就此提出政策建議;及評估建議方案對國家及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意義。(2007年)
(十)「增設通往粵東地區的跨境通道可行性研究」
本研究乃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研究目的包括:研究在廣東省東部增設一個跨境通道的可行性;新增通道對香港的成本效益;新增通道可能面對的問題;及就新增通道提出政策建議。(2006年)
(十一) 內地在港設口岸出入境檢查方案
近年香港與內地不同城市間的直接交通銜接日益增強﹐香港各管制站出入境人數逐年遞增。但兩地繁複的邊檢過程嚴重降低通關效率﹐尤其內地入境口岸壓力越來越大。本研究借鑒美加經驗﹐提出內地在港設口岸出入境檢查方案﹐即內地在香港機場、紅磡火車站、中國客運碼頭、直升機場等管制站派駐出入境和海關部門﹐將現時的“兩地兩檢”簡化為在港進行“一地兩檢”﹐以求便利通關﹐避免內地重複設立出入境編制﹐促進香港與內地開通新的海、陸、空航線﹐並增強香港作為區內及國際交通樞紐中心的地位。本研究獲香港機場管理局、國泰航空公司、港龍航空公司、港聯航空公司和九廣鐵路公司贊助。(2004至2005年)
(十二)「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研究計劃,以廣東省及其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為重點
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特別是廣東省及其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作長期觀察和研究。(2004年)
(十三)「日本及南韓之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研究計劃
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日本及南韓之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作長期觀察和研究。(2003年、2004年)
(十四)「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研究計劃,特別以廣東省為重點
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特別是廣東省及深圳的情況,作長期觀察和研究。(2002年至2003年)
(十五) 內地與香港小型汽車跨境行駛政策檢討及建議
港深公路管制站的小型汽車過境服務始於1981年6月,但受限於公路口岸貨運為主、客運為副的政策,小型汽車車流佔整體公路口岸車流的比率只有一成六。加上小型汽車跨境行駛受到內地訂定的申請資格限制及各通道的配額限制,故目前可跨境行駛的小型汽車只有一萬輛左右,這與北美和新馬小型汽車可自由跨境行駛的情況有天淵之別,亦未能配合港粵兩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研究首先重點探討目前港粵小型汽車跨境行駛政策的問題,並分析北美和新馬私家車跨境行駛政策的長處;第二部分則就如何開放港粵小型汽車跨境行駛政策提出建議。本研究獲“精電基金會”贊助。(2003年)
(十六) 「24小時通關的影響評估」調查研究
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進行“24小時通關的影響評估”調查研究。(2002年)
(十七) 「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研究計劃
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就內地社會、經濟及政治趨勢,作長期觀察和研究。(1998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02年)
(十八) 港深旅客出入境模式和過關程序的檢討及政策建議
近年經各陸路邊境出入境的旅客量激增,令邊境口岸不敷應用,旅客亦難免飽受長時間輪候之苦。為了減低旅客的時間成本及邊境對人、車、貨造成的樽頸阻礙,兩地有需要在口岸規劃、銜接、過關程序、通關時間方面加強合作及作為改善。本研究的前半部分詳細探討香港與內地口岸的出入境管制模式和具體運作,同時評估港深口岸的運作效益及檢討其面對的問題。後半部分則探討各種加強口岸效率的方法,並深入研究自動過關系統的可行性,同時就如何改善港深口岸的過關效率提出建議。本研究獲“精電基金會”贊助。(2001年)
(十九) 內地旅客參加“香港遊”及經港外遊的管理與政策
受香港旅遊協會委託,檢討目前內地旅客參加“香港遊”及經港外遊的行政管理與政策,並提出方案,以有效提升內地居民訪港的意欲,及加強香港與內地承辦這類項目的旅行社的合作。(1999年至2000年)